玉米在飼料中使用比例占到百分之五六十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飼料之王。玉米質量好壞直接決定著飼料質量的好壞。隨著新玉米的上市,在飼料中的應用比例逐漸提高。但新玉米在開始使用的一段時間常常碰到一些問題,表現在豬上引起大面積仔豬拉稀、部分大豬出現消化不良和淺黃色飼料樣糞便的情況;在蛋、種禽上使用,會引起蛋雞糞便稀甚至下痢、生長緩慢、死淘增加、產蛋率下降、蛋殼蛋黃顏色變淺、蛋清稀薄、料蛋比增高、授精率和孵化率降等;肉禽會出現糞便稀薄下痢、料肉比增高、原糧樣便。以上這癥狀俗稱“過料”。那么造成“過料”的原因是什么呢?又該用什么方法怎么去解決呢?下面我們討論一下新玉米在飼料使用中存在的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1.新玉米的品質
(1)玉米水分
新收獲的玉米水分在華北地區一般為15%-20%,在東北和內蒙地區一般為20%-30%。在飼料中過多的水分會破壞日糧中維生素等活性成分,降低飼料中能量的濃度,而蛋白質比例相對升高,打破了日糧中各營養素間的平衡關系,胃蛋白酶不能滿足突然增高蛋白質的消化,造成消化不良和營養性腹瀉。另外,仔豬消化系統還不完善,飼料成分的改變會產生應激反應,降低抵抗力,甚至誘發其它疾??;在蛋、種禽上,新玉米由于水分較高,代謝能值較低,使用過程中會導致采食量增加,然而采食量的增加并沒有提高生產性能,反而隨之出現產蛋率下降、蛋的品質下降等問題;肉禽上會出現下痢、原糧樣糞便、生長不良、飼料轉化率降低等。這是由于新玉米代謝能值低造成的,所以最好通過控制水分收購合格品質的玉米來解決,或根據水分差異的影響,調整日糧營養水平(陳朝江,2007)。
(2)不完善粒
霉變粒是不完善粒的一種,多數養殖戶認為玉米霉變只發生在玉米貯存過程中,但實際上玉米霉菌分為倉儲霉菌和田間霉菌。谷物在采收前后約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的潛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給飼料品控提高了難度,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劑固然是個辦法,但關鍵還是高度重視霉菌污染的問題,加大監控力度把生霉??刂圃?%范圍內。不完善粒除了生霉粒,還包括熱損傷粒、生芽、病斑、破損及蟲蝕和雜質。烘干玉米的熱損傷粒、破損粒應引起重視。新玉米本身的呼吸強度大,不完善粒的存在致使短期貯藏發熱霉變風險依然很大,同時飼用價值降低,收購時應加強監控。
(3)產地的影響
不同產地的玉米質量如容重、營養值等是有差異的,這可能和各地無霜期及生長期等自然氣候的不同有關,突然更換不同產地的玉米對動物本身也是一種應激因素,因此不同產地的玉米使用應合理過渡。
(4)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又稱抗酶解淀粉,難消化淀粉,在小腸中不能被酶解,難以消化??剐缘矸塾捎谙y,進一步降低新玉米所提供的能量,造成飼料中蛋白質相對增高,當能量不足時,機體會將蛋白質分解作為能量來使用,而蛋白質的代謝產物主要是有毒的尿酸鹽,尿酸鹽會降低豬只體內的pH值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刺激動物腸道引起腸炎下痢、消化不良。同進增加了痛風發生的風險。
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儲存一段時間(5-6周)含量逐漸降低。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變性,直鏈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響消化率。不同飼料原料抗性淀粉含量存在差異。
抗性淀粉作為一種新型膳食纖維在食品中研究較多,由于不消化不吸收,不會給人體增加熱量,可增加飽腹感,減少能量攝入,有利于減輕體重、促進脂肪氧化、增加脂肪排出。以上作用對人體減輕體重有益,但對于動物生產卻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可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軟便、飼料報酬高等問題。
針對以上新玉米本身存在的這些對動物生產不利因素,解決方案如下:
(1)原料質量嚴格把關,可以使用高效液相法、Elisa試劑盒、膠體金試紙條進行檢測新玉米中霉菌毒素(重點是黃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來做嚴格原料質量把關。
(2)適度陳化,時間需在一個月以上。新玉米收割后,有一個后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會逐漸減少,存放一個月再以上,問題就很少了。下圖為抗性淀粉含量與陳化時間的關系,橫軸為陳化周數,陳化2周即可減少大部分抗性淀粉,陳化4周后抗性淀粉才會穩定。 如果使用陳化2周的新玉米,一定要跟陳玉米混合飼喂,讓動物腸道逐漸適應新玉米,防止應激。
(3)可通過與高品質陳玉米逐步混用過渡,過渡期半個月以上。
(4)尋求玉米替代產品如小麥及其副產品、稻米、米糠、棕櫚仁粕等,減少此階段玉米的用量。
小麥可以作為家禽的主要能量飼料,在豬日糧中部分或全部代替玉米喂豬也能取得很好的飼養效果和經濟效益。小麥中非淀粉多糖消化率很低,需添加相應的酶制劑(主要是木聚糖酶)解決與改善;小麥中總的生物素含量比玉米高,但利用率較低,飼喂小麥日糧必須注意生物素的添加;小麥的色素含量僅為玉米的11%,所以需要考慮玉米蛋白粉、苜蓿草粉、著色劑等的合適搭配合使用。
棕櫚仁粕因粗脂肪含量高,通常將其歸為能量飼料使用,可按1:1替代玉米或麩皮。棕櫚仁粕在肉雛雞料和成年肉雞料中添加時不會產生有害影響,而且采食量通常高于飼喂玉米基礎日糧的雞的采食量(金靈等,2009)。但棕櫚仁粕中非淀粉多糖78%是直鏈甘露聚糖,精氨酸與賴氨酸不平衡,粗纖維含量較高,大量使用時要配合甘露聚糖酶等酶制劑使用,同時添加賴氨酸,效果才更保證,同時棕櫚粕對制粒產能存在不利作用,對環模磨損也較大,要從生產實際考慮適宜替代量。
(5)控制玉米水分,保持營養平衡
新玉米水分一般超標,我們要盡快曬干或烘干到14個水分以下,以防止存儲過程中的霉變問題。另外我們需要根據玉米的實際水分含量,計算能量缺乏情況,調整能蛋平衡,防止蛋白過量在后腸道發酵的危害。能蛋平衡依然不能解決抗性淀粉的問題,可以選擇針對抗性淀粉的淀粉酶,對提高抗性淀粉的消化率有一定的幫助。
2.養殖場環境變化
玉米的整體收割,使老鼠、蚊蠅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受到影響,此時養殖場中的老鼠、蚊蠅數量比平時多數倍或數十倍,這也許成為這個階段很多養殖場畜群或禽群不穩定的一個重要誘因。老鼠、蚊蠅是很多疾病的中間宿主或傳播媒介,引發或傳播豬的弓形蟲病、附紅細胞體病、禽的白冠病、沙門氏菌病等。疾病的發生、隱形感染或群體的亞健康狀態無疑會影響飼料效果的發揮,加之老鼠繁殖能力強、周期短,對飼料的消耗量也是非常之大,最終影響飼料報酬。因此改善措施務必做好滅鼠工作,每月進行一次,全場統一行動。同時清理場區雜物雜草、搞好環境衛生,使蚊蠅失去滋生繁殖條件。
秋末冬初氣溫晝夜波動大、氣候干燥、濕度變小。數據顯示豬舍內晝夜溫差超過10℃時,腹瀉率升高25%-30%,禽舍溫差超過3-5℃時,激發呼吸道。因此必須配合此階段的特殊氣候條件加強舍內小環境的調整與改善,注意溫濕度等調控,同時結合氣溫降低時畜禽能量需求的變化,適當調整配方,保證營養供應及畜禽對營養需要的動態平衡,減少問題的出現和對畜禽的影響。
3.飼料加工工藝
玉米糊化溫度為64-72℃,95℃以內糊化度隨溫度提升而改善。糊化后的淀粉可消化性增加,動物日增重、飼料效率、下痢次數等均隨玉米淀粉糊化度的提高有著不同程度的改善。新玉米由于水分高,在飼料調質時添加蒸汽困難,物料吸收的蒸汽量少,糊化度不高。秋末冬初氣溫偏低,調質溫度和調質時間如果偏低過短,糊化效果會更差,勢必直接會影響飼喂效果。
對微細玉米粉淀粉糊化度研究結果表明,粒度越細,顆粒的糊化溫度越低,糊化結束的溫度也越低。隨著粒度的降低,玉米粉表面趨于粗糙,顆粒形態發生變化,比表面積增加,糊化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從加工工藝上來講,降低玉米粉碎粒度、提高調質溫度、延長調質時間等措施將有助于淀粉的糊化,提高其消化利用率,減少不利影響。對已經糊化的淀粉采取措施防止或延緩老化,可以間接提高淀粉的消化率。一般可采取低水分含量,進行瞬時脫水干燥,以及添加乳化劑等方法來控制淀粉的老化速度。
柯力能作為國內唯一具有發明專利的、參與脂肪代謝全程的天然生物乳化劑除了能有效提高飼用油脂的消化利用率外,還可緩解換新玉米、氣溫變化、環境改變引起的系列應激反應,同時可以與新玉米中直鏈淀粉形成復合物減少抗性淀粉形成,提高新玉米的消化率,減少腹瀉和過料現象。